鹅喉羚

Gazella subgutturosa   Guldenstaedt
   

  222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成体体长约110cm,体型矫健,四肢细,蹄狭尖。背部、四肢外侧、头颈部被毛黄棕色。腹部,四肢内侧、喉部、耳内侧及臀部被毛白色。从上唇至眼角为白色被毛。从眶下腺到口角为黑褐色被毛。尾亦为黑褐色被毛。雄性具角,角微向后弯,角尖略向上方弯曲,角上有环棱,棱数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。雌性无角,但额部有明显隆起。

生物学

生境与习性 典型的荒漠草原和荒漠戈壁动物。常与藏野驴在同一生境中取食。以梭梭、花棒、合头草、红沙、骆驼蓬、猪毛菜、芨芨、冰草、针茅等为食。独栖或成小群活动。在肃北盐池地区曾遇见一群36只鹅喉羚。其种群密度为0.015只/km2。近水源处可见到上百只的临时集群。冬末春初为发情交配期,此期间,雄羚喉部明显肿胀,频繁竖起尾巴追逐异性。一雌一雄为配,5-6月份产仔,一般一胎双羔。

国外分布

蒙古、俄罗斯、阿萨拜疆、哈萨克斯坦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及一些中东国家。

国内分布

我国分布记录有4个亚种,分布于我国的西北地区。北疆亚种(Gazella subgutturosa sairensis),分布于新疆准噶尔盆地;南疆亚种(G. s. yarkandensis),分布于新疆的哈密、莎车、阿克苏、吐鲁番等地;柴达木亚种(G. s. reginae),分布于青海柴达木盆地,阿尔金山,昆仑山、青海湖地区;蒙古亚种(G. S. hillieriana),分布于甘肃民勤、永昌、肃北、肃南、阿克赛与内蒙古。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尚无全国的种群数量估计。可以肯定的是由于猎捕过度,同其他一些有蹄类动物一样,本种的数量已经锐减。致危因素 过度猎捕。

饲养情况 不详。

现有保护措施 目前已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,但显然保护很不得力。目前尚无专门的鹅喉羚自然保护区。国际上IUCN 将本种列为'低危',就中国种群而言,状况比较严重,亟待采取有效管理和保护措施。

保护措施建议 增建和评估已建立的以保护有蹄类包括鹅喉羚在内的自然保护区。加强野生动物的管理和保护的执法,特别是已经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II级保护动物如鹅喉羚,能否商业性的猎捕,怎样确定猎捕的额度,管理部门根据什么科学依据,来批准猎捕或其他方式的利用,并确保这种利用是可持续的,不致给种群的稳定和发展带来威胁。